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書評:古代城邦(盧淑萍)

書評:古代城邦(The Ancient City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人類組

 

盧淑萍

9851509

s9851509@ m98.nthu.edu.tw

   

看了這本書之後,想起我在台灣受教育時所學到的世界歷史有種不吐不快之感。高中時要學習世界歷史與世界文化史,猶記得當時教科書上寫著:「希臘當時有兩種不同的政治體制,一種是雅典的民主政治;另一種是斯巴達式的國家極權政治。因為雅典實施民主政治,每個公民都有參與國家政治的權利,同時也要投票選舉。」今天看了《古代城邦》之後,終於了解,雅典實施的也不盡然是民主政治,若是民主,為何不能容忍蘇格拉底的思想?若是民主,又怎會要求每個公民一定要投票,一定要參加國家的政治討論……等等?而這些教科書的容都是當時每個學生要進入大學的「典範」,聯考的答案以課本為主。聯考,雖然是一種公平競爭的考試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會僵化思考的方式。倘若未再接觸相關的歷史書籍,這些容將會變成我的「基本知識」,用過去的知識,教現在的學生,在未來的考試勾選「標準」答案。

    言歸正傳,回到《古代城邦》一書的討論。這本書以希臘、羅馬為例,明家庭與城邦的建立,以及革命後造成城邦制度的消失。城邦的建立是以家庭為基礎,家庭的建立來自於信仰,信仰的建立是因為人類對死者的尊敬,對鬼魂處於一種不了解的狀態,因此人類會恐懼,因而有祭拜的儀式活動、有占卜的行為。這些古代社會的儀式信仰與漢人社會的習俗有很多異曲同工之妙。茲舉例如下:

 

1.地下的亡靈上不能完全離人類的需要,仍然需要飲食。因此在每年固定的日子裡,得將供品祭奠於每個墳墓前。Coulanges 2006[1864]7

在漢人社會中,每年的農曆七月一日是鬼門開的日子,要準備供品給好兄弟食用,如此可讓家人免於災禍。此外,每逢農曆初一、十五都要祭拜祖先與神明。

 

2.「在希臘、羅馬與在印度一樣,當兒子的有向其父及祖先的亡靈行祭奠的職責。」Coulanges 2006[1864]24「家庭宗教只傳男不傳女,這一規定與男子能傳宗接代有關。」Coulanges 2006[1864]27在漢人社會中,當兒子的也有向祖先祭拜的職責,為長輩送終時,也是要由兒子,尤其是長子或長孫來「捧盅」。

 

3.在每族的生人與死者之間,存在著不斷的利益來往。Coulanges 2006[1864]24在李亦園教授曾提到:「在台灣做田野調的人類學家很多都接觸到童乩治病的現象,大多發現童乩解釋治病的原因有很多是由於祖靈懲罰作祟。」(李亦園1985188)我自己也曾訪問過同事,他的學生的祖先,因無人祭拜,故會騷擾子孫;也有祖先會幫子孫避免惡靈的傷害。故生死與死者之間存在有利益的往來。

 

4.「《摩奴法典》女子童年時從父,少年時從夫,夫死從子,無子則從丈夫最親近的親屬,婦人不能自由作主。Coulanges 2006[1864]76在漢人社會中,女子要遵守三從四德,三從即:在家要從父;出嫁要從夫;夫死要從子,且要遵守婦道,一生守節。

 

    因為對靈魂的信仰,對死者的尊敬,因此衍伸出宗教信仰,這一點我個人同意Coulanges法,然而,書中有些論點,各人不以為然,Coulange道:「人類承認的宗教必須具有二個條件,第一,這種宗教必須只信奉一個神,其次,他向所有人進行傳授,所有人都能接受它,在宗教跟前,各階級各人種一律平等。」Coulanges 2006[1864]23在漢人社會中,道教及佛教的宗教信仰中,一直都是個多神信仰,非一神信仰,從漢朝至今數千年來都是漢人社會的主要宗教信仰。再者,在宗教跟前若是人人平等,在《古代城邦》一書的卷三,城邦,此一單元裡處處可看到因宗教信仰所劃分出來的階級社會,外邦人在祭祀活動中是被排除在外的,在卷四有提到「在雅典有貴族與平民之分;在斯巴達有平等階級與下層階級之分。這種不平等並非漸漸地生,而是自始就有,它與城邦組織同時出現。」Coulanges 2006[1864]219這些實例與Coulanges的論點有相矛盾之處。

    在卷二,家庭當中,Coulanges延續第一章的論點,認為家庭的組成與宗教信仰有很密切的關係。他提道:「將古代家庭的個個成員聯絡起來的,是一種比出生、情感、體力更大的力量,那就是對家火及祖先進行敬禮的宗教。」「家屬關係和遺的繼承權,並不是按照出生,而是按參與祭祀的權力來規定的。」Coulanges 2006[1864]32在台灣的卑南族也可看到相關的家庭關係:「一個『人』的出生而得以成為家的一員,不只是因為懷孕或生的事實,而是要經過一序列的儀式來認定。」(陳文德,199916)在漢人社會當中,一個家庭的建立,與血緣有密切的關係,同血緣關係意味著家族的傳承,文化的傳遞,香火的延續,其次才是依靠祭祀或法令來建立親子關係。只有舉希臘跟羅馬的例子不足以明古代城邦建立前的家庭組織型態。

    「家庭、胞族、部落、城邦,是個具有相似社會結構的組織,通過聯合依序生。」Coulanges 2006[1864]117因為家庭的階層關係及祭祀活動影響了日後部落、城邦,乃至於國家的發展,家庭裡有「家火」的祭祀,城邦裡也有「聖火」的崇拜,那是城邦得以建立和保存的根基。在家庭裡父親是「家火」儀式的主持者,也代表著父親掌控最大的權威,延伸至城邦,君主是聖火的主要祭拜者,王國的憲法也是源自於宗教信仰的教條,就職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舉行祭禮,這一點與中國的皇帝相類似,在中國歷代王朝,每個皇帝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敬天祭祖,不同的是,中國的皇帝為天之驕子,故稱為「天子」。對於百姓的資格,Coulanges提到:「一個公民的資格出自於他對城邦祭祀的參與,這種參與使他獲得了一個公民權與政治權利。」Coulanges 2006[1864]180

    每個公民都要積極參與國家政治,哲學家和研究者不能隱入山野,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個很民主的國家,實際上,在雅典的城邦政治裡,君主對民眾擁有對的支配權,個人自由是不存在的,例如,唸書要到指定的老師家;國家不容有殘疾之人;私人生活受國家支配,包括刮鬍子,女生能帶幾條裙子……等等。因為種種的限制,以至於蓄積了人民反動的力量。哲學家的思考開始逐漸改變了政治的準則,對於古老的習俗見解,代之以推理和雄辯。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芝諾,Coulanges做了各結論:

     蘇格拉底尚信,在可能的範圍,應當信奉城邦神;柏拉圖尚未能發現城邦以外的政府。芝諾超越了一切人類社會的狹小限度。他有宇宙上帝的觀念,也有包括全人類的唯一國家的觀念。Coulanges 2006[1864]334

     這本書前半在論述人類家庭以至城邦的組成,從敬仰靈魂的宗教信仰到人類理性科學的興起,透過哲學家的論辯引發人民的思考,進而去思考人的價Coulanges提到:「芝諾告訴我們,人的尊嚴不在於公民,而在於他是人。對法律的義務外,尚有對自己的義務。」Coulanges 2006[1864]117人類思想與知識的進步,改變了之後的社會組成與國家形態,但人類社會之複雜,也不是一種理論即能涵蓋,這本書提到家庭與信仰和祭祀有密不可分的關係,Coulanges為人類文化研究起了一個頭,若再深入被研究者的立場,將會發現家庭組織與其生活、家屋型態等也有密切的關係,相互交織成多元的風貌。

 

參考資料

De Coulanges, F

   2006[1864]古代城邦,譚立鑄 等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李亦園

   1985,中國家族與其儀式。收錄於《文化的圖像: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頁184-209,台北市,允晨文化。

陳文德

   1999,「親屬到底是什麼?」:一個卑南族聚落的例子。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71-3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