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書評:科學革命的結構(黃萍英)

書評:科學革命的結構

 

清華大學人類學所

黃萍瑛

9746802

 

 

一九六○年代美國社會科學界出版兩本震撼學術著作的書,一本是W. W. Rostow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the Non-Communist Manifesto,另一本就是Thomas 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前者提出經濟發展的五個階段:一、傳統時期;二、前工業時代;三、起飛的條件;四、成熟發展階段;五、大眾消費時代。Rostow的用意至明,主要是對抗共產主義的理論的五個階段:原始共產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他所提出的「起飛」一詞成為當時人文及社會科學界使用的名詞,雖然他的理論受到批評,認為他講的可能是美國,不適用其他國家。事實上不然,他的用意應是指落後國家只要把傳統落因素去除:如普設交通網、學校、維持秩序,建立統一政權……,每個國家都有近代化的可能,尤其落後國家也有近代化的可能,也未嘗不是好事。至於Kuhn《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他提出了學界所常用的「典範」(Paradigms)一詞,由於Kuhn的物理學背景,對於科學史千百年的研究,他認為科研究經歷千百年,但「科學研究的本質是什麼?」、「科學發展的特色又是什麼?」Kuhn乃提出「典範」一詞,即具體問題的具體答案。而歐洲的科學史也經歷了有了兩次革命:一次為牛頓的革命,另一次為愛因斯坦的革命,但為何會產生「科學革命」?Kuhn認為科學界在研究上大抵都有一套大家共同使用的工具和方法即所謂的觀念、觀察以及儀器的應用,而方法、工具等應用到相當時間,可能因產生新問題而不適用,因而就會產生新的「典範」,解決問題,故有「科學革命」。但Kuhn也指出「典範」也沒有標準的詮釋,也不意味著就會有一套規則的存在。

 

「科學革命」自Kuhn提出來到今天還是很多人朗朗上口,一般人也接受「科學革命」的概念,可是最近Steven Shapin出了一本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這本書雖名「科學革命」,事實上,是否認為有所謂「科學革命」,Shapin認為科學的發展是社會一連串的改變,要有「革命」即意謂重大的改變,而與以前產生絕對性的改變,才稱為「革命」,但細觀科學發展史卻沒有如此的改變,科學不斷有新的理論出現,它是一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結果,而不是重大的改變。因此,最近的學者不再「使用『那場』、『科學』、『革命』三個詞來指那個時代」,因為「每個字的合理性都還有爭議的空間」。因此,許多「歷史學家不再認為,在某時段時間裡,某個地方,有獨一無二的『科學革命』發生」。可見Kuhn的看法慢慢有人提出質疑。

 

到底有沒有「科學革命」?可能不是容易解答的問題,也不是一時可以回答的問題,除需要研究千百年的科學史外,對定義的界定也很重要。科學發展要到什麼程度才可稱為「革命」?「科學」的界定又是什麼?是否可以說整個時代都可稱為「科學革命的世紀」?在我看來可能這個因Shapin點燃了火,還會延燃一陣子,至於Kuhn的理論是否就因此而被推翻,也有待觀察。不過Kuhn的書已近半個世紀,影響可謂深遠,可惜Kuhn已經過世,無法再作回應了。

 

 

 

參考書目:

Thomas Kuhn

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有中譯本)

Steven Shapin

1996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有中譯本)

W. W. Rostow

1968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the Non-Communist Manifesto,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