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科學革命的結構
清華大學人類學所
黃萍瑛
9746802
一九六○年代美國社會科學界出版兩本震撼學術著作的書,一本是W. W. Rostow的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the Non-Communist Manifesto,另一本就是Thomas Kuhn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前者提出經濟發展的五個階段:一、傳統時期;二、前工業時代;三、起飛的條件;四、成熟發展階段;五、大眾消費時代。Rostow的用意至明,主要是對抗共產主義的理論的五個階段:原始共產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他所提出的「起飛」一詞成為當時人文及社會科學界使用的名詞,雖然他的理論受到批評,認為他講的可能是美國,不適用其他國家。事實上不然,他的用意應是指落後國家只要把傳統落因素去除:如普設交通網、學校、維持秩序,建立統一政權……,每個國家都有近代化的可能,尤其落後國家也有近代化的可能,也未嘗不是好事。至於Kuhn《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他提出了學界所常用的「典範」(Paradigms)一詞,由於Kuhn的物理學背景,對於科學史千百年的研究,他認為科研究經歷千百年,但「科學研究的本質是什麼?」、「科學發展的特色又是什麼?」Kuhn乃提出「典範」一詞,即具體問題的具體答案。而歐洲的科學史也經歷了有了兩次革命:一次為牛頓的革命,另一次為愛因斯坦的革命,但為何會產生「科學革命」?Kuhn認為科學界在研究上大抵都有一套大家共同使用的工具和方法―即所謂的觀念、觀察以及儀器的應用,而方法、工具等應用到相當時間,可能因產生新問題而不適用,因而就會產生新的「典範」,解決問題,故有「科學革命」。但Kuhn也指出「典範」也沒有標準的詮釋,也不意味著就會有一套規則的存在。
「科學革命」自Kuhn提出來到今天還是很多人朗朗上口,一般人也接受「科學革命」的概念,可是最近Steven Shapin出了一本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這本書雖名「科學革命」,事實上,是否認為有所謂「科學革命」,Shapin認為科學的發展是社會一連串的改變,要有「革命」即意謂重大的改變,而與以前產生絕對性的改變,才稱為「革命」,但細觀科學發展史卻沒有如此的改變,科學不斷有新的理論出現,它是一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結果,而不是重大的改變。因此,最近的學者不再「使用『那場』、『科學』、『革命』三個詞來指那個時代」,因為「每個字的合理性都還有爭議的空間」。因此,許多「歷史學家不再認為,在某時段時間裡,某個地方,有獨一無二的『科學革命』發生」。可見Kuhn的看法慢慢有人提出質疑。
到底有沒有「科學革命」?可能不是容易解答的問題,也不是一時可以回答的問題,除需要研究千百年的科學史外,對定義的界定也很重要。科學發展要到什麼程度才可稱為「革命」?「科學」的界定又是什麼?是否可以說整個時代都可稱為「科學革命的世紀」?在我看來可能這個因Shapin點燃了火,還會延燃一陣子,至於Kuhn的理論是否就因此而被推翻,也有待觀察。不過Kuhn的書已近半個世紀,影響可謂深遠,可惜Kuhn已經過世,無法再作回應了。
參考書目:
Thomas Kuhn
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Steven Shapin
1996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W. W. Rostow
1968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the Non-Communist Manifest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