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書評:科學革命的結構(賴冠全)

書評:科學革命的結構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班

賴冠全

 

 

典範一詞被Kuhn1962:viii拿來描述科學史發展過程當中一個階段性產物。典範在科學中的地位,根據Kuhn(同上引:1018,可說非常重要。它約束問題、指引研究方向,並使在其中的科學家能沒有阻礙的互相對話。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不可或缺的,唯有一個典範的確立才能使一門學科成為常規科學,才能使科學家們知道該針對什麼問題做研究。但是在一個典範下運作的科學,它要求創造的新東西,不管是觀念上的還是現象上的都很少(同上引:35。科學家得出的結果都是合乎預期的,科學家們只不過是在一個設計好的遊戲規則底下成為一個解難題的能手(同上引:36

    儘管Kuhn(同上引:92110,160173並沒有說典範是完全正確的,相反的在科學史中舊典範不停地被新典範給淘汰掉,代表著典範並不是亙久不變的真理,而是一個在不同時空背景中能精確又完備地描述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的一個模型。這類淘汰舊典範的科學革命實際上帶動了科學的進展;但是我不禁懷疑,在人類學領域裡典範是否像在自然科學當中那般重要。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問問人類學發展過程當中有沒有類似的典範曾引導整個學界研究。在我看來,人類學發展的這一兩百年當中,並沒有一個真正堪稱典範。也許社會人類學最初對集體性的關注勉強算是,它使人類學家們運用各種理論模型設法解析不同土著的社會結構、運作方式等等。但是它並沒有被整個學界認同,它持續的時間也很短暫;矛盾的、不適用的反例不斷出現對它形成挑戰。因此,不管人類學是處在一個典範形成前的前典範時期,或新舊典範交接的過渡時期,佔支配地位的人類學典範還未出現。

    然而人類學真的需要一個佔支配地位的典範,來引導整個學界的研究嗎?就人類學目前對未來和目標猶豫不決、混亂、迷惘的處境而言,若能有明確的指引後續的道路或標準似乎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但是人類學研究的對象是人,人不同於一般自然現象是亙久不變,可以不斷地用新的更好的理解模型去逼近它;人正如同被人所想出的典範一樣不斷地改變、更新,任何具有束縛力的典範都可能會對理解人性造成阻礙。當人類學家試圖創造一個理解人類社會的典範,它可能會出乎意料的契合於某些社會;而當反例出現時,人類學家又費盡心思發明更多的補充模型來解釋這些例外,努力讓所有的人類社會都能符合這個典範,也就是人類學家在努力解決這個典範架構底下出現的種種難題。這就不免掉入主觀假設的陷阱,如Roy Wagner1974:102103)所說:「如果我們無條件以發現團體為目的,或用某種團體對人類生活和文化十分必要這種未經分析的假定來逼近問題,則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我們發現團體了。團體概念的假設如此,任何別種假設也可能會有同樣的情況。另一種典範會面臨的情形是,當典範能被接受來理解人類社會或文化時,反例就隨即發生了。因為對象是人,當人意識到自己本身能被這樣的典範給解釋,人類必定也會因這份刺激產生某種反應;當典範被建立出來時,典範研究的對象也同時被改變了。

    這意味著人類學不可能出現典範了嗎?我不否認人類學仍然需要一個框架讓裡頭的人能互相對話,不至於混雜無章。儘管人類學的經典著作並不能作為支配的典範,它仍然有一定的價值,讓讀過他們的人們能有共同的語言,能互相理解彼此所做的研究;或者產生一種共同的價值觀,讓人類學家有源源不斷的動力繼續做研究。那麼有沒有什麼能被人類學家所接受,幫助人類學家集合為一個整體,繼續為同一個主題努力不懈呢?

    先跳到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例子,體質人類學無疑也是人類學的一部份,這些研究人類遠古祖先的專家們面對的化石、遺跡等對象,沒有劇烈的變異性。體質人類學仰賴解剖學、地質學等知識;更重要的,它將達爾文提出的生物演化觀作為研究的方向,我認為是不折不扣的典範。它指引人類學家如何去拼湊零散的證據,依循一個被設計好的路徑嘗試描述人類演化的過程。當然天擇演化說只是現今被認可的眾多典範之一,沒有理由認為它不會在將來有一天被取代,但它也透露一項訊息人類毫無疑問的也是一種生物。既然幾百萬年前人類能被納進天擇演化說的規範裡頭來研究,經過幾百萬年後的人類為什麼不可以呢?這不是說要重拾社會達爾文主義既輕率又粗糙的老路,而是強調人類終歸是一種生物,即使人類依賴工藝技術征服了地表每一吋,即使環境對人類的影響已不像過去那般劇烈,我們仍然沒有把握說人類已經脫離了演化的路徑,已經不受天擇機制左右。

  人類是一種生物,和所有生物一樣,都是經由演化而來的。這類像是在陳述事實的說詞,能提供人類學家什麼有意義的價值嗎?回到前文所討論的,人類學需要一個框架,讓身在其中的人互相溝通,凝聚起某種共識,但是人類學研究本身的困難和限制卻使這框架支離破碎。人類學尚在起步階段,想要期望一種精確又完備的指引的典範是不切實際的。能被人類學視為典範的,也許只是像這種近乎信仰般的規範吧。

 

參考書目

 

Kuhn, Thomas

  1970[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Second edition, enlarg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angner, Roy

  1974 Are There Social Groups in the New Guinea Highlands? In Frontiers of

     Antropology. Murry J. Leaf, ed. Pp 95122. New York: D. Van Nostrand                             

          Compan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