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書評:萬物有靈論、古代城邦(蕭詩平)

書評:萬物有靈論、古代城邦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班

蕭詩平

9846504

copingbow47@gmail.com

 

在學科分界尚不明顯的時刻,十九世紀的歐洲知識份子共同追問著人類起源的問題,法國歷史學家Coulanges和英國人類學家Tylor都對此提出了一種法。他們兩人同時受到當時的學術風潮影響,而分別將希臘羅馬的古代城邦發展及宗教的起源套入進化論的解釋,但兩人因自身英國和法國的歷史脈絡,實際上有不同的寫作目的。兩人讓我們看到十九世紀的學術思想脈絡,更讓我們理解現今的人類學是站在什麼樣的基礎上發展。

法國史學革命的溫床在於史特拉斯堡,一般人會將Fernand Braudel和他的《地中海世界》視為創始。但我想若將Coulanges的《古代城邦》視為濫觴,亦不為過;因為他同樣做為一個學術邊陲向學術中心影響成功的先驅。Coulanges的寫作目的有二,表面是回答人類起源問題,更深層的涵意是要對自由的問題做一重新的詮釋。1789法國大革命,之後經歷了恐怖時期,那種原先對革命勝利的喜悅,隨即變成人人自危的黑暗氛圍,再到1814年拿破崙帝國的沒落,驕傲的法國人開始有所自省。Coulanges似乎認為這種極端是由於十九世紀初浪漫主義帶出的崇古、仿古思維,再連結回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將希臘、羅馬視為歐洲人共同始祖的教科書想法;於是生將現代的自由認為是古代的自由之重大謬誤。1

他某程度上,責怪盧梭混淆了二者,於是他要解釋古代的城邦和自由應該是什麼樣的,由此區分出當代的自由與古代的自由應該是截然不同的形式,不該也無需仿古。這是Coulanges認為正確認識古代的意義。

Coulanges認為要認識古代政制,必須研究古代信仰;所以《古代城邦》是在研究某一信仰的歷史,進而解釋人類社會的形成,歷經演變革命的城邦,到最後城邦消失歷史發展。古代信仰的兩種宗教;一是祖先和家族,二是自然力量。而人類社會最初的單位就是家庭,以後經過氏族、胞族、部落到城邦,故城邦政制是奠基於宗教和家庭制度。他在史學上的貢獻有二,一是對兩個斷代史提供重要的新視角:重新思考古希臘羅馬的上古史發展,以一種非政治軍事史的角度;對十九世紀的學術思想而言,則提醒不要再輕易將希羅文化直覺得連結到整個西方文化的發展。第二是在方法論上的貢獻:首先他除運用既有的史料,又加上東方的新材料(:印度的摩奴法典、吠陀經,日本、中國等地),增加自己論述的力道,這些材料在蘭克史學的史料範疇中不一定會承認其信度,由此可是新史學的契機。再者,新史學的重要觀念:史家的提問必然是因現實的問題,而希望從古人的經驗來解答;必須回到古人的脈絡才能了解當時的歷史,Coulanges的作品完全展現這些新觀念。因此,筆者才大膽認為可以將Coulanges推為新史學的濫觴。2

 

Tylor一樣關注起源與發展問題,且採用更線性的進化論來解釋人類宗教從初級到高級的發展,並且創用「萬物有靈論」一詞做為最低限度的宗教定義。雖然他使用很多民族詞彙的實際例子,來鞏固他的論述,卻無法解釋諸如古埃及時也有一神教的原因,只能以個案不列入討論來逃避。對於這種單一反例就可以擊破理論的情況,也只能Tylor法是因應當時的科學思維,並在最後將現代人對於夢的理論偏向心理學的解釋。3

比較有意思的可能是心理學與宗教的問題,這兩者都涉及了思想,而用現代的法,或許可以在不同的族群中,因為自身文化的脈絡,而有不同的歸因結果。身為西方人的Tylor將夢歸因到心理學,而原始人將之歸因於靈的作用。然而,泰勒對於原始人心智的觀點,在文章中的論述有些讓人困惑。他有時將原始人的心智視為人類共通的心智之一,有時又彷彿原始人的心智是現代人孩童的心智,免強這並不矛盾,因為現代人的小孩跟成人應該有一樣人類共通的心智。但是,以當時的律法而言,小孩跟女人的法律責任並不能和成年男性相提並論,所以原始人的心智是未成長的小孩,實際上還是帶有貶低原始人的想法。這或許是Tylor想表現自己能跳歧視卻又不小心展露的緣故?

CoulangesTylor不約而同的將一神教的放入發展的最終階段。對一個史家而言,Coulanges某方面似乎是一種歷史事實的呈現;對Tylor而言,要將原始宗教與進步的西方連結在一起已經是害怕引起眾怒的法。他們展現出想要跳當時氛圍的努力,即使不完全成功,但也不該太過苛責。因此在對於人類學的發上,十九世紀初浪漫主義的思潮或許掀起了歐洲人對於高貴野蠻人的想像,但實際仍不能離將之視為始祖,而不是同時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人的尊重上。但是他們又同時提醒了當時的歐洲人,繼續思考西方和東方,文明與野蠻的分界到底為何?而對於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已經不會再把異文化視為要排列成階段的歷史,然而面對未來,我們真的能不向科技、現代的西方靠攏,且急欲離自己的原始面貌嗎?

 

參考資料:

 

De Coulanges, F.

1900 [1864] The Ancient City: A Study of the Religious and Civil Institutions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London, England: Lee and Shepherd.

 

Tylor, Edward Bennet

1979 Animism. In Reader in Comparative Religion. William A. Lessa and

Evon Z. Vogt, eds. Fourth edition. Pp 9-18. Fourth edition. New York, NY:

Harper and Row.

 

 

 



1 筆者以為在解讀文本時要回到當時人的脈絡中去看,因此在本文中用到現代一詞時,實際上多是指十九世紀作者所處的年代,若有特別要指「現在」(now)的時候,會另加明。

2 當然這種濫觴的法,並沒有要推翻Braudel的偉大貢獻與歷史地位

3 雖然心理學經典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要到1899年才問世,但這些學科之間觀念互相的影響肯定是有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