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書評:科學革命的結構(高瑋毅)

書評:科學革命的結構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班

高瑋毅

 

    作者Thomas Kuhn,在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文中以大量的科學史資料來佐證在文中討論的「正規科學」,並也進一步的透過各家的研究結果,做進一步的討論和史學上的分析。Kuhn在文中的分成十三個子題來區辨所謂的科學發展和非科學的發展脈絡,作者自己也表明的說明,他在這邊所描述的科學歷史觀,絕對不會比旅遊指南或語言課本上所描述的民族文化更合乎實際層面的討論,Kuhn認為,過去那些教課書從根本上把我們引入了另一種的歧途,他認為此篇文章是要勾畫出一種大異其趣的科學觀,並且是一種可以從科學研究的歷史記載本身浮現出來的科學觀。

  

 在眾觀整個科學史的研究歷程中,研究者們發現一個根本上的事實,他們發現研究得越深入,就越是難,而且越不容易回答表面上的問題,而科學史既成了一門學科,它既要記載這個連續不斷的過程,也要記載這一研究過程的障礙,而歷史學家關注科學史的發展有兩個面向,一、他必須確定是什麼人、什麼時候發現或發明當代科學中的各種事實、定律和理論。二、他還必須描繪和解釋現代科學課本各部分的那一堆錯誤、虛構和迷信的部分,許多研究工作都是為此而進行的。而我個人倒是對於此篇文章的敘述內容有很大的反思,其意義在於十八世紀開始的科學發展,牛頓、愛因斯坦、富蘭克林等等的科學家,在這一堆愈走愈專門化的科學領域中,倘若不是一門成熟科學的真正實踐工作者,似乎很難理解一種規範留下多少有待完成的工作,而進行這一類工作的人又是多麼的使人入迷。

   

作者Kuhn在探討一個關於「實證主義」的正規科學時,他對於新規範的研究結果提出一個態度,就是他認為在科學中新規範的產生,也許是他們能解決老規範導致危機的各種問題,所以當這一種新的要求能夠合法地提出反駁時,往往可能是最有效的一種新視野,也就是他的理論戰勝比過去更合理且更具有定性的重要理由。

 

    我認為在一些事實上,科學家如同信奉某一種「信仰」,並且他們只相信在某一範圍和規範當中的「科學信仰」,一旦他們所信奉的這個信仰不能規範在某一種範圍內,它就不可能成為常規的科學,而且也就沒有絕對精確程度的可靠性。在這一些重要的討論架構內,我必須要問的是,當這個信仰出現瑕疵時,實證主義的證據也是必出現了空隙,而且也不再那麼「科學」。

    在此篇文章中,Kuhn試圖去解釋分析所謂的永恆不變的「正規科學」,是需要受到更多的挑戰和驗證,結果證實是可以不斷反覆在相同的範圍內的學科才可以是稱為科學,而科學家也是從這樣的科學團體中得著解脫的地位。因為科學就是解決問題,而哪些問題得著解決,那就會變成一種觀點。因此,Kuhn認為新規範的擁有者必須是有先驅者的能力,並且可以有解決某些不能以其他方式去解決問題的能力,某種程度上,在科學史的研究深度也因是如此。

   

1859年達爾文的進化論之所以可以掀起一連串的討論和傳播,也正是因為在這個科學史的發展中,有一些值得探討的證據來對抗宗教團體的抵抗,而這一種進化的科學史,正是一種新規範的誕生,但如果未來又有興起另一個足以推翻現在的進化論時,是否又會看見下一個物種起源的新規範?這是我最後結論的省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