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書評 :古代城邦(李昀)

書評 :古代城邦-古希臘羅馬祭祀、權利和政制研究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班

9846511

李昀

yunemilie@gmail.com

 

 

    「古代城邦-古希臘羅馬祭祀、權利和政制研究」為庫朗日最為著名的巨作。書中欲以「古人觀點」所詮釋的古代。分別從古史料中探究古代希臘羅馬的家庭制度、氏族制度,城邦政制的源起和消解(藉由革命),呈現出一個古代希臘羅馬社會體制的歷史演變過程。

本書雖名為古代城邦,看似完全在書寫古人,然而他卻是帶著對現代的的關懷。在書寫古人之外帶著對於現代關懷的企圖與目的性。在其書導言部分就以點出:

正是由於對古代城邦制度的錯誤觀察,近人常圖謀復辟古的制度。我們

對古人的自由抱有幻想。只此一點就足以使近代的自由陷入危險之中。

最近八時念的經驗足以明,近代社會進步的極大阻力之一,就是因為

在人們的心目中,古希臘及羅馬時代留下了一個揮之不去的影子。

Coulanges 2006[1984]2

為了駁斥在他當時崇尚法古之人,他從其所認為理解古代社會的基礎-宗教開始,逐一論述古人的思維與今人的差異。古代的宗教起於一種家庭性的宗教,而與後起之基督教思維的普世性是有根本原則上的不同。因此在基督教勝利以前的古代社會之運行法則是一套與現今完全不同的邏輯。他抱持著一種今人已進步的觀點,古人與今人間存在的是一條無法跨越的時間鴻溝。他否定了古人跟今人的共同性。古人跟今人雖本質上同為人,但因為人類在慢慢歷史經驗中上已獲得成長,已經進步了。推之到其有關「自由」的論述上,今人所提及之「自由」概念是古人沒有的,古人所謂之「自由」不可與今人的「自由」相提並論。這大概也是庫朗日首先選擇希臘羅馬來進行論述的目的之一,為的就是要打破當時對崇尚古希臘羅馬並試圖復辟的迷思。

庫朗日非常反對歷史學研究方法論上的現在主義式的(presentist)取徑。他認為,若欲充分的了解古人,則應「在研究他們時不要把我們自己也放進去」(Coulanges 2006[1984]2)。行文中他也常常提醒讀者,欲理解古人的某種制度,「萬不可以現代的觀念去想像它」(Coulanges 2006[1984]51)。現在看來怪誕無解的古代奇風異俗,若按照古人的思維理解則完全可以獲得解釋。最好理解古人的方式,便是用古人的思維去理解古人。而庫朗日理解古人思維的方法,便是設法從歷史文獻中的殘留尋找古人心靈思維模式的蛛絲馬跡,這樣的歷史文獻包含了古希臘羅馬人所書寫關於法律的叢書,古希臘羅馬人所書寫的劇本。他對於此研究方法上的堅持也反映在引文的援引上,幾乎他在行文中所引用之句式段落,大部分皆出於古人(此指他所研究的對象古希臘羅馬人)之手。西賽羅、修席底德、尤里匹底、亞里斯多芬、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他所取材的對象,都是以較接近他所研究時代,或正是他所研究時代之人所寫的著作。他拒用現今人的研究眼光來注視古代。

也許是一部關於歷史之著作慣例,作者對於章節的安排似乎正好暗示了一種古代社會演進的進程。首先由古代人信仰方面起,進而到家庭制度、氏族制度,城邦制度乃至於最後因革命而起帶來的消解。他將宗教信仰放在最先開始也正好明了貫穿本書的核心概念之一:宗教是一切古代制度的基礎與源起。「上古宗教首先建立了家庭,然後建立了城邦,它首先制定的是個人的權利及氏族的政府,然後制定了民法及城邦政府」(Coulanges 2006[1984]329)。庫朗日認為,宗教是一切循序漸進秩序的開端,它首先起源於對死者的重敬禮拜。而人類社會的大變革也來自於宗教原則上的改變與破壞。身為一切社會制度基礎的宗教被改變或破壞消解了,則社會體制也會跟著改變。也標誌了從古代社會過度到現代社會的轉捩點。

宗教信仰的歷史:它的建立帶了人類社會的建立,它的改變帶來了社

會的一系列革命。它的消失帶來了社會面貌的改觀。這就是古代的法律。

   Coulanges 2006[1984]366

原來維持城邦政治型態的宗教的基礎漸漸地消解改變,最後止於基督教在歐洲的勝利。庫朗日所書寫的「古代」也因此告終。

    在庫朗日的書中,存在著一些矛盾。他一方面亟欲切斷古人與今人的連結,明今人已是進步:

    近代社會的理法若與古代社會不同了,那麼必是人本身有了變化。我們

    本身有一部分,隨著世代的變遷而變化,那就是我們的理智。它總處於

     變化和進步之中,由此使得制度和法律亦不斷地處於發展變化中。

Coulanges 2006[1984]2

但他另一方面又「每個時代的人,都是他的前代積結的品」(Coulanges 2006[1984]4),既要切斷古與今的連結,卻又古與今有所連結,似乎有某種程度上的矛盾存在。另外,他在提到古代宗教時表示它是「一種精神和思想的力量」(Coulanges 2006[1984]22);然而在其後明基督教與古代宗教之不同處時,又他不再停留在外表,而是深入到人的思想中。這種新宗教不是物質性的,而是精神性的。」言下之意似乎是古代宗教相較之下是物質性的,非精神性的,似乎前後法也有所矛盾。

    對於庫朗日的信手拈來和旁徵博引一方面使其文章非常具有服力,用古人的著作來解釋古人的社會的確使他的行文看來具有服力。但一方面從庫朗日寫作的明顯目的論而言,似乎又會覺得過於斷章取義。我們很少能從其所引文之處得知該引文的上下脈絡,或該段引文所出自的劇本故事脈絡。若一作者對於其作品有其理念和欲傳達之中心思想,那是否在他所引用的古人的作品中,也帶著那些古人作者對於其「當代」關懷的論述目的,或許他們所書寫的「歷史」也只是反映作者的某些思想。那這樣在材料使用上我們是否就可以古代人的作品就能更好的理解古代社會之生活面貌?恐怕也要有些存疑。

 

 

參考資料

Coulanges, de Fustel

    2006[1984] 古代城邦-古希臘羅馬祭祀、權利和政治研究,譚立鑄等譯。上

          海:華東師範大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