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書評:古代城邦(黃靖軒)

 

書評:古代城邦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班

 

黃靖軒

9946508

a76824james@yahoo.com.tw

 

在古代城邦這本書中,庫朗熱(Fustel de Coulanges)描述了古代希臘羅馬城邦制度的演變;另一方面,他認為歷史研究並非只著重在制度和事實的紀錄,而是要去研究人心。因此,他反對以現有眼光去描述過去的歷史事實,認為必須由過去人的思維去看待過去的歷史事件。特別是對於法國革命中將現代追求的自由連結上古代城邦時代所存在的自由意義,庫朗熱認為這樣的誤解是一件危險的事。因此,正確的了解古代對他而言事一件重要的事,本書也在此一前提下誕生。

庫朗熱認為,要去了解古代人的思想,就必須去了解他們的信仰。他認為信仰在古代制度中貫穿了家庭、政治、戰爭等等重要的範疇,所謂的自由也是建立在信仰之下: 認為古人有自由的權力,這是近代人誤解中一種特別的誤解。就是關於自由的概念,古代人也未曾有過。在城邦及神的權力中,他們不認為自己有什麼權利。(2005[1864]:214)而在本書中,作者將最原始的信仰歸類為對靈魂的信仰,因此最早的宗教便是對死者的崇拜。由於害怕死後的靈魂為亂人間,帶來疾病。每一家人都必須以妥善的儀式照顧死去的親人,以此祈求和亡靈的和平共處。另一方面,古代人家家都擁有自己的祭壇,供奉著神火,這一種神火便是一種神聖的象徵。作者接著進一部的將聖火和靈魂信仰的概念做連結,從種種傳和材料中歸納出古人將聖火視為自己的祖先,祖先的精神存在於聖火之中,祖先就是聖火,而最原始的家庭宗教也就誕生於其中。

在原始的家庭宗教中,每一家奉養著由自己的祖先形成的神,家庭成為一種宗教團體,而非自然團體。在宗教團體中父親扮演著主教的身分,家庭則成為廟宇。換句話說,家庭成為一個宗教,供奉著由死後祖先形成的神。這一種信仰完全是封閉性而不與他人分享,作者提出這和現代向他人傳教的宗教有很大的不同。並非有一單一的神,而是出現了各式各樣不同的神明。然而,除了供奉本家的神明外,一種新的信仰逐漸從對自然的想像中孕育而出:他們無時無刻不感到自身的微弱及大自然的威力他們照自身想像外界,便認為土地、河流、太陽各個和他們一樣有意志…(2005[1864]:111)各家保有自己宗教的同時,發現到彼此間對於自然神的信仰是類似的,因此出現一種新的信仰,是更普遍存在於人群間的。於是由於人們開始信奉同樣的神,各個家庭有了共同的信仰(但同時本身的信仰並未消失)而組成了氏族,各個氏族彼此聯合而再成為城邦,每一個團體背後都有共同的信仰做為支撐。

總的來說,作者認為信仰精神支撐著古代所有制度,而信仰大制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出自對祖先崇拜的靈魂信仰,另一種則是對自然現象崇拜的自然信仰。前著有了家庭信仰,後者則成為每個家庭聯合後共同的信仰。筆者認為本書的重點便在描述這兩種信仰在古代社會中衍伸出來的種種制度,因此有必要檢視這兩種信仰假設的正當性。

首先,庫朗熱在書中提出作為最初宗教的靈魂信仰,他提出:為了讓靈魂在地下度過來生,必須用土來掩埋和靈魂不可分的肉體,無墳墓的靈魂意味著無居所:…因困苦而變成了厲鬼,到處去騷擾活人,帶來疾病…(2005[1864]:5)又提出:死者是神聖的,古人用能到最尊敬的詞來稱呼他們,稱他們為善者、有福者(2005[1864]:10)涂爾幹在宗教生活基本形式這一本書中則對此種看法做出了批評:如果人活著時靈魂只是是俗事物,一個遊蕩的生命本原,那麼他怎麼會突然變成神聖事物及宗教感情的對象呢? (1995[1912]:67)換句話說,如果靈魂在生前甚至是死後都和身體不可分割,為何獨在死後人們會去懼怕靈魂帶來的威脅? 而這種懼怕又如何成為崇拜的動力?庫朗熱並未解釋這種帶來死後的神聖來自何處,他只提到:..那時已有對死者及聖火的敬禮,這種宗教的神並非取自自然社會,而是取自人類本身(2005[1864]:22)。然而筆者認為,如果神聖的特性自始至終都存於人的本身,為何人們不會將一個現存的人視為神一般的崇拜對象,而是去崇拜死後的人?

再來,對於自然崇拜的神而言,庫朗熱認為這是由於人感受到自身與自然界的差別: 他們無時無刻不感到自身的微弱及大自然的威力…(2005[1864]:111)但涂爾幹又對此點做了批評:但是事實上,自然生活的特點是近乎單調的規律性自然界的過程是始終如一的,而一制性絕對不會導致強烈的情緒(1995[1912]:93)換言之,自然界並不存在著神聖和自然的分野,人群也不會區別自己和自然界的相處過程中,哪些是具有宗教意義的神聖性的。因此,藉由涂爾幹的描述,將自然崇拜和靈魂崇拜作為原始宗教,甚至將其視為支撐古代制度的法則視有待商榷的。如果這一本書對於最基本的宗教起源出了問題,又如何能繼續談之後的論點呢?

但另一方面,筆者認為仍不可忽略本書的貢獻和其誕生的時代背景,作者最終強調的重點在於反對以現有眼光看待過去歷史事件,因此希望能重現出古代人的思維模式以了解古代制度。從此點來看,本書仍舊擁有跨時代的貢獻價值。

 

參考書目

Fustel de Coulanges

         (2005[1864]) 古代城邦,潭立鑄等譯, (2005),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

 

Emile Durkheim

         (1995[1912])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95),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