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古代社會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班
賴冠全
9946505
距離Lewis Henry Morgan發表《古代社會》一書,已經超過一百年。在這其間許多有關人類學的新證據被發現,並靠著人類學家們努力不懈不斷地以各種方法在世界各田野地嘗試蒐集最可靠的資料,建立既廣泛又深厚的人類文化記錄。這段時間也使人類學家轉而用不同於Morgan的眼界和觀點看待遍存於世界各地的多樣文化,書中強烈的直線性進步史觀和對各土著社會的錯誤印象已被拋棄,與其繼續辯論這些觀點的適用與否,不如站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來思考,這本書對當時以及後世所造成的影響和啟發。
我們對那些處於較邊緣的、技術上仍以狩獵採集為主的部落,看法上已有了改變。
探險家常把它們描述為遠古遺留下來的舊東西,大眾傳播媒介現在還常
做這樣的描述,但事實遠非如此。具有產食技術但缺乏複雜的中央政府
的部落民族,並不是「從湮遠的遠古開始」就是那個樣子。在人類的全
經驗領域中,他們代表文化可能性的一個晚近的突破,以適應於較多樣
的生態區位。(R. Keesing 1989[1976]:139)
與此相反的,本書將古代社會劃分為蒙昧(savagery)、野蠻(barbarism)、文明(civilization)三大階段,再將前兩段細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共六階段。並以物質技術為區分標準,再將北美、澳洲、大洋洲等地區的土著分別塞進這個框架內;在這種方式下,藉著研究現今存在的諸多部落,讓研究者能對自遠古到現代的人類各個層面發展過程得到充分例證(Morgan 1985[1877]:12-18)。然而,不同地區擁有不同物質技術的人們,不見得就能代表不同時代的人類圖像。基辛在同一本書又提到:
殘存的狩獵採集民族的社會關係和政治關係,並不一定能告訴我們當全
世界所有民族都是狩獵採集者時的社會組織是怎麼個樣子....我們
現在看到的社會組織模式,也許連一百年前的生活範式都反映不出來,
更遑論十萬年前的情形。(R. Keesing 1989[1976]:116-117)
固然這裡頭考慮到的多半是因為部落社會和古代人類身處環境的差異,以及部落社會已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結果,但不能忽視的一點是:部落民族和所有人一樣都以自己的方式在歷史中不停邁進,決不是停留在過去停滯不前的。
撇開書中陳舊觀點不談,Morgan認為現今所有民族都是出於同源,在這點上他和當代人類學的主流看法是一致的,這表示他的觀察、推論和見解有其獨到之處。他更因此認為所有人類的智力原理(principle of intelligence)是一致的;人類的心靈以及部落共有的心靈,其活動所遵循的途徑也因此相當一致,從而使不同時空的人類經驗前後相連在一起(Morgan 1985[1877]:255,554)。儘管現今不同民族的人類呈現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已經對Morgan的理論抱持懷疑態度,但人類學對普同性原則的追尋仍然不曾放棄。
在哪些層面能探詢人類的普同性呢?本書討論的內容有幾個值得思考的方向,例如群居性:「一些有血緣關係的團體為了保障安全、維持生計,相互聯合起來,這種現象無疑從人類幼稚時期即已存在」(同上引:377,378)。觀察靈長類動物可以發現,所有靈長類動物都是群居的。當人類的祖先身處於險惡環境,集結成隊群共同生活既可抵禦敵人,獲取天然資源也有絕佳效果,如此達到一種最大適應力;距離自己最近的旁人便是互相有血緣關係的人,因此最初的隊群最有可能由互有血緣關係的人所組成。這樣的團體其大小規模、成員組成還有結構緊密的程度是如何呢?不同靈長類隊群的這些組成要素都不盡相同,假定人類是群居的這一前提,群體的各組成要素受到那些自然或人為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什麼樣的變化?解決這些問題對理解各式各樣的人類社會必定有所助益。
除此之外,亂倫禁忌和財產的觀念也是值得思考的議題。在本書中禁止氏族內部互相通婚是氏族的基本規範之一,其目的在避免血親通婚、增長種族活力
(同上引:63-70)。已經有許多學者對亂倫禁忌提出不同解釋,不論這些解釋內容為何,亂倫禁忌本質上影響了婚姻制度的形成,而婚姻又是人類社會中佔據相當重要的一部份,這是它不容忽視的地方。財產的觀念對人類行為造成那些影響?本書後段對財產做了一些討論,並提出作者的觀點:「這種欲望直到相隔遙遠的文明社會才發展為生氣勃勃的"貪欲(greed of gain)",這種力量如今在人類頭腦中成了一種極有支配作用的力量」(同上引:527)。當代人類學不是要以西方世界的財產觀念來評論部落社會,而是去探討占有慾望、自私等特質是否屬於人性的一部份,進而理解這些特質在人類生活中扮演哪些關鍵因素。
最後,本書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作者以氏族組織這個框架套用在世界各州各部落之上時,發現總是可以找到某些特徵來契合這個假說,這顯示了無論哪一種概括性理論都存在著無可免除的危險性。儘管探究人類普同性的目的,已不同於本書是為體現一個獨一的人類文明發展理想型,而是希望能對人性和人類本身的多樣可能性給出答案(Keesing 1989[1976]:76)。不論探究普同性的目的為何,人類學家的立場和處境是尷尬的,要在如此模糊不定的標準當中尋找片刻立足點是人類學家最根本的課題。
參考書目
Lewis H. Morgan
1985[1877] Ancient Society. Tucson, Arizona: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R. Keesing
1989[1976] 當代文化人類學分編之一: 人類學緒論, 張恭啟﹑于嘉雲合譯。
臺北: 巨流圖書。
R. Keesing
1989[1976] 當代文化人類學分編之二: 文化人類學, 張恭啟﹑于嘉雲合譯。
臺北: 巨流圖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