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書評:科學革命的結構(陳玩臻)

書評:科學革命的結構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班

陳玩臻

cwc.play@gmail.com

 

 

        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描述科學跨時代演變的規律,並以回顧科學史的方式加以佐證,結論岀科學發展的結構與規則,提醒讀者要以演化觀的眼光來看待科學。筆者認為其分析的科學結構用詞定義清楚、脈絡條理清晰,按照其概念,此書不僅可作為科學哲學研究之典範(paradigm),亦可讓科學工作者保持省思。但受限於作者自己的物理學背景,此書稍嫌不足之處在於其所舉的科學的例證較為偏頗,對於社會科學發展並未著墨,初閱讀完畢會加深讀者「物理學、天文學和化學才是科學」的印象。

        Kuhn寫作此書的源起來自其閱讀十七世紀以前的物理學,並發現當時的物理學都是錯的,直到他能以當時物理學家的角度來看當時的著作,才發現一切都是很合理的(傅大為,2008)。因此作者寫作《科學革命的結構》緒論時,便指出歷史資料的重要,並且告訴讀者他是以一種不同的眼光看待科學的歷史,發現科學演變的循環性,從而得出科學演變的結構。

        接著連續兩章開始為其即將使用的辭彙下定義。以過去的成就為基礎所從事的研究為常態科學(normal science),當科學成就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會開始出現一些著作。有些著作成為科學經典,當科學著作帶有下述兩種特點,即成為貫穿全書的概念「典範(paradigm)」。第一點,科學成就空前,能從別的學派吸引忠誠的歸附者;第二點,著作當中仍留有許多問題待未來的研究者解決。而典範的轉變就是科學革命的過程,先前的典範會被革命後的典範取代。處於典範之中的人通常不會知道自己正處於某種典範,若非經歷革命或擁有後見之明通常無法查覺典範。此處的言外之意帶出作者在緒論時所提的歷史之重要。

        常態科學在典範的籠罩之下,欲完成三種工作:決定重要的事實、使理論與事實相符、精練理論。而科學家們如何進行,Kuhn以「在典範優先的條件下進行解謎活動」解釋科學家做研究的方式。典範可以是理論、是背景知識,而事實被期待是符合理論的謎底。

        做研究的過程還區分為發現和發明兩種。異常現象被發現,新理論被發明。異常現象之所以被認為異常,乃因為以當前的典範無法直接解釋。有時這些異常現象可以經過一些技巧而還是可以間接地符合典範。這種情況不會造成科學革命,但更多時候異常現象是被忽略的,等到有人發現之後,發明新的理論來解釋事實,對於上一個典範來說,便是遇到危機,可能即將發生典範轉移。

        革命一詞通常用於政治發展過程,Kuhn把此詞放到科學發展的過程,無非是要讓人更加理解它的發生以及導致的結果。除了典範之間的競爭或轉移,作者還指出典範並非制式的規則,一個典範不是固定的教條或規範而是代表著一套方式。更廣泛地看,典範是一種世界觀,觀點的改變與切換作者以完形心理學常用的曖昧圖畫[1]來比擬。因此典範之間是互斥的,而且不同的典範支持者也難以達到完全的溝通。

        透過典範的轉移,科學看似越來越進步,這是作者掌握的科學發展演進的結構。典範以及科學的樣態把科學工作者隔離在現實生活之外,他們只要專注地解決問題。眾人可能以為科學朝著某種進步的方向演進,但作者認為這一演化過程並不朝向任何目標,科學也並非世界唯一真理。Kuhn在最後的結論要說的是:科學的演進是由一個個典範在時間軸上經歷革命而前進的,這是它的存在方式。

        Kuhn以非常漂亮的文筆完成其所認為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但是他所觀察到的現象來自其對自然科學經典著作的回溯以及他自己所待過的科學界,他並未經歷過經典著作正在發表的時代,何以得知當時的情況?筆者認為Kuhn以自己的科學研究經驗推回到所有科學發展的進程,雖然合理但忽略了每個年代的科學風氣。如果再加上研究風氣的變因,科學發展的過程中是否存在典範就是可議的。    另一方面,筆者也認為Kuhn的視野侷限於其所處的歐美社會,別的社會的科學發展適合以這套概念看待嗎?此書雖然是本好讀物,但若將其中的想法奉為圭臬,把這本書奉為典範,沒有不可以,但請記得這本書自己的結論:沒有唯一的、永遠的典範。

 

 

參考書目

 

孔恩

        1994 [1962]  科學革命的結構,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臺北:                           遠流。

 

傅大為

        2008 [1994]  導論:科學的哲學發展史中的孔恩。刊於科學革命的結構﹐孔                             恩著﹐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新橋譯叢﹐第二                                版﹐頁1-33。臺北:遠流。



[1] 作者在書中直接使用gestalt一詞,而譯者也只以音譯蓋士塔來描述。但是書上有附圖供參考,而這類圖案在某些心理學譯作當中意譯為曖昧圖,指一個圖案可以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解讀。故筆者在此直接使用此詞指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