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日 星期一

書評: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下] 蕭詩平

書評: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後半部)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班

蕭詩平

9846504

copingbow47@gmail.com

涂爾幹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前半部,推翻過去關於萬物有靈論與超自然論的觀點,並闡述圖騰宗教的基本原理;後半部則進一步說明靈魂與精靈和神三者的觀念,再談幾種類型的儀式行為,最後以「社會」就是宗教源頭做結。

涂爾幹在結論談宗教與科學的問題,他認為兩者幾乎沒有差別,但仍指出宗教與科學衝突的狀況,並提出科學和宗教應該是可以共存的,可是宗教已經沒有以往的地位。只是筆者在他的反覆論證下,完全搞不清楚他的本意,到底是要挺科學還是要維護宗教,直到最後他說要「討論最後一個問題」(Durkheim1992497),才恍然大悟,他既不是真心要談宗教,也不是談科學,而是談「社會」。

這讓筆者感到十分可惜,因為筆者原以為涂爾幹要衝破當時的科學至上思維,或者要為宗教的存在做出新的解釋,後來得到一切的解釋都是因為社會,難免感到有些失望。社會固然是個好的解釋,尤其在他如此長篇大論後,以十九世紀的學術思潮來說,社會絕對是一個新的答案;它跳脫個人的心理學,也掙脫了濃厚的宗教學,成為另一種科學-學科:社會學。

只是西方一直驕傲其在脫離中世紀的神學籠罩後,就一路朝向以人為思考的科學世界,科學世界一片光明,人類社會快速進步,直到十八世紀末。涂爾幹生為法國的知識份子,歷經法國大革命的狂熱,感受到拿破崙崛起與失敗的法國,他是否已經看出某些過度光明的陰影?俗語說:「再光明的地方都有陰暗之處」,過度的強調科學,終將會陷入無解。科學與宗教誠如他所言,並沒有真正的大不同。因此,一味的崇尚西方科學,而不相信非西方的自然科學(例如:原住民的山林知識),或者將宗教過度視為個人精神與心靈的依靠,而非可以解決人類社會某些問題的方法時,筆者以為我們現代社會已經迷失在某些假象,而不自知。

參考資料

Durkheim, Emile

1992[1912]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芮傳明、趙學元譯。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書評: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後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