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日 星期一

書評: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下] (賴冠全)

書評: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後半)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班

賴冠全

9946505

itoinhotman2@hotmail.com

  Durkheim的這本書很適合拿來和Mauss在早年出版的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Eskimo: A Study in Social Morphology》(Mauss and Beuchat 1979[1904-05])做比較。除了DurkheimMauss兩人彼此為師徒關係這個原因之外,由於Mauss這本民族誌出版年份較Durkheim宗教生活基本形式》(1912來的早,比較這兩本書包含的理論思想,似乎可以觀察到前者的研究成果對後者產生的啟發,以及同樣重要的,後者的理論為前者所留下尚未充分解釋的問題做了很適當的註解。也就是說,了解Mauss的思考方向有助於更清楚的了解Durkheim理論的形成;了解Durkheim的理論也有助於補足Mauss研究中的不完備之處。

  Mauss的這本民族誌記述的是愛斯基摩人社會。如同書名所揭示的,此書討論的重點在愛斯基摩社會中,隨季節一起週期變化的兩種不同社會型態。若簡單地歸納,愛斯基摩社會在夏季時呈現出鬆散、散佈的狀態,在冬季時則呈現出緊密、集中的生活。Mauss在研究中運用許多生態學觀點,並清楚顯示出愛斯基摩社會這種型態變化,和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變化有非常緊密的聯繫。但除了受到生態環境這種物質層面的影響,Mauss也指出若深入觀察這兩種不同社會型態的內容,有很多重要的特徵是沒辦法單純用物質面來解釋的。簡單地說,一社會以及它所包括的各種面向,法律、宗教、習俗等等,都會受到這個社會所依賴的物質基礎相當大的影響,但是必然還有其他因素形塑了社會組成中更細微的部分。雖然Mauss在他的著作中並沒有繼續深入探討這些「因素」究竟為何,但是他接著指出,週期性的社會行動不只限於愛斯基摩人,而在許多人類社會中都可以發現類似的模式,並且從他的描述中可以窺見,這種週期變化對人類生活產生了多麼深刻的影響。

  至此似乎產生了一種主客錯置的矛盾,是社會型態變化模塑了人的生活和心智,還是人的意識,甚至是接近本能的心理作用,模塑了社會的型態變化呢?筆者在閱讀完Mauss的書之後並沒有得到充分的解答,反而產生這股矛盾,但在Durkheim的書中卻看到了幾乎是為這個問題量身打造的回應。首先Durkheim指出社會集體意識的重要性,宗教之所以會有不同於個人,超出個人之上的神聖性,是來自於社會這個「實在」,以它作為基礎才得以產生。因為社會本身便是凌駕個人之上的,個人在社會這個集體中能感受到超越常人的力量,也因此他感受到自己被改變、被增強。但是宗教要能產生這份效果必先有個先決條件,那就是要把人們集中凝聚起來;不只是肉體,精神層面的意識也要朝著同一個目標,如此才能達到超越凡俗經驗的神聖狀態。這就是積極崇拜儀式的主要目的,它集結人群,讓人們感受集體意識的力量;而宗教之所以能存續,也依靠著這份集體意識能否不斷地被人們感知。但是這份意識會在日常生活中被不斷的消耗,人們關注的是捕獵或農事,散落在個人所處的環境中,努力和世俗的一切奮戰以求生存。他們漸漸地忘卻共同組成的社會,漸漸地遠離集體意識,直到再度被聚集起來的那一刻,人們又重拾共同的信仰,再次感受到他們被集體意識給包圍。

  積極崇拜自然地傾向於周期舉行的形式,這是它明顯的特徵之一。……這就

  是社會生活的節奏帶來的結果。社會只有在人們集中起來的時候才能豐富自 

  己的情感。但人們又不能一直集合在一起。生活的緊迫需要不允許人們無限

  期地待在一起;所以人們分散開來,到有必要時,再集中起來。正是這種必

  要性的交替出現才帶來了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的交替。

Durkheim 1992[1912]:391

這不但解釋了愛斯基摩生活的週期變化,更解釋了為什麼當冬季愛斯基摩人聚集起來時,會表現出那麼強烈的親密感:人們要住在同一棟長屋裡,一起分享食物,過著集體生活。同時也更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到了冬季愛斯基摩人的生活中突然被宗教給佔滿,所有重要的儀式都在這期間舉行,所有重要的禁忌也在這期間備強調嚴格執行,人們突然變得敏感起來,所有個人的行為都因為宗教因素而和群體連結起來,個人的舉止影響整體的運勢走向盛衰。這正是因為,社會集體意識在這段期間達到它的高潮,人們很自然的依附在它底下生活。

  而原先存在的主客矛盾也不復存在了。社會跟宗教一樣是超越於個人之上,但也是依靠每一個個體社會才能續存下去。對於人們來說,社會施加在他之上的力是外在的,他感到這股外力在增強他的意識、引導他的行為。但是如果沒有人們持續不斷的為社會而聚集起來,社會也不可能脫離個人而獨立存在。在崇拜儀式中,個人獲得來自宗教給予的心靈補給,宗教同時也獲得來自個人心智的支撐而維持下去。因此,社會和個人是彼此互相依賴的,它們共存共生而無法單獨存在。但是社會畢竟是超出個人的,集體意識大於個人意識,社會力量也大於個人力量。人們很明顯地會依循集體意識的方向行動,思考也受到社會的制約;但是另一方面集體意識卻又是從個人意識集結而成的,也不能否認社會不會受到來自底下人們的影響。這種共存關係於是解釋了上述的矛盾。

  筆者相信還有更多面向值得討論DurkheimMauss書中理論互相影響的關聯性,例如Mauss所提到愛斯基摩人對各種事物的分類有明顯的冬季夏季兩種類別,而分類的概念在Durkheim書中也有更詳細的探討,這是這篇書評沒有加以比較的地方。比較兩人的學術研究,有助於更詳細了解兩人的理論建構過程,也有助於更精準地掌握兩人所要傳達的概念。

 

 

參考書目

 

Marcel Mauss, and Henri Beuchat

 1979[1904-05]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Eskimo: A Study in Social Morphology.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Paul.

Durkheim, Emile

  1992[1912]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芮傳明﹑趙學元譯。 苗栗:桂冠圖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