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書評範本

書評: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班

王廷宇

g926007@oz.nthu.edu.tw

九十三年十一月八日


Max Weber 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將資本主義理性追求、再生產利潤的精神和基督新教的世俗禁慾主義連結,作者認為這兩者是相互構成缺一不可的。筆者以為 Weber 說明了世俗生活不是消極的為了與神聖做區分而存在,反而是積極的為了促進神聖而存在。這也補充了 Durkheim 討論整個宗教生活時,關於世俗生活的不足。

Weber 一開始說明「理性」在歐洲的發展,包括建築、音樂、教育、政治(組織)和經濟等,他認為這是歐洲特有的狀況。所以歐洲資本主義也是受到理性化的影響, Weber 說道:「對財富的貪欲根本就不等同於資本主義,更不是資本主義的精神,倒不如說資本主義更多地是對這種非理性慾望的一種抑制或至少是一種理性的緩解」(1991[1904-05]: 8)。但另一方面 Weber 也說:「資本主義確實等同於靠持續的、理性的、資本主義方式的企業活動追求利潤並且是不斷再生的利潤」(1991[1904-05]: 8)。我們可以說 Weber 試著將資本主義與貪婪獲取利潤的方式做區分,他認為資本主義是理性的獲取利潤。

基督新教是宗教改革的產物,改革前的天主教是以教會控制人群,以及壟斷知識財產,一般認為改革後的應該減少了宗教對人們的控制,但 Weber 卻不這麼認為,他說:


這(改革)不是解除教會對人的控制,只是換了另一種方式取代原先的控制,這意味著要廢止一種非常鬆弛、在當時以幾乎不見實施、近乎流於形式的控制、而倡導一種對於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各個領域的一切行為都加以管理的控制方式。(1991[1904-05]: 24


原先的宗教生活在改革後深入到世俗生活中,而這是根據新教的教義發展出來。新教之中不同教派的教義也不盡相同,路德教派認為職業是上帝安排的任務,由此也引出所有新教的核心觀念:「上帝應許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們以苦修的禁慾主義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個人在現世裡所處地位賦予他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他的天職」(1991[1904-05]: 60)。

而在加爾文宗或其他被稱為清教的教派中,世俗的禁慾主義都是他們關心的重點。作者說到:「加爾文宗認為令人敬畏的教令並不是像路德認為的那樣,從宗教的經驗發展而來,而是出於自己思想的邏輯需要,⋯其全部意義在於上帝,而不在於人,上帝不是為了人類而存在,相反的,人的存在完全是為了上帝」(1991[1904-05]: 80)。也就是說世俗世界是附屬於神聖而存在,世俗世界是為了彰顯神聖而存在。作者又說到:


整個塵世的存在只是為了上帝的榮耀而服務,被選召的基督徒在塵世中唯一的任務就是盡最大可能服從上帝的聖誠,從而增加上帝的榮耀。與此宗旨吻合,上帝要求基督徒取得社會成就因為上帝的意旨是要他根據他的聖誠來組織社會生活。(1991[1904-05]: 84-85


與此教義相關的還有上帝的選民,每個人如何確知自己是上帝的選民這一問題,在加爾文心中只有一個答案,只要我們知道上帝已經選定了,那我們就應該感到滿足(1991[1904-05]: 86)。加爾文反對由人的舉止行為來判定他們是選民或應下地獄,上帝的選民在現世中與被罰下地獄的人毫無分別,上帝的選民因此永遠是上帝不可見的教會(1991[1904-05]: 86)。如果無法分辨誰是上帝的選民或該下地獄,人們在生活中勢必會產生一種宗教上定位的焦慮,加爾文認為在現世中也只有世俗活動能驅散宗教裡的疑慮,給人帶來恩寵的確定性(1991[1904-05]: 88)。這種世俗活動應該是理性的而不是為了慾望產生的,如上帝賦予人的任務-職業。所以人們透過保持理性、不斷參與理性的世俗活動(盡其職業本分)來達到與上帝意志的同一。

在說明了職業、世俗生活與宗教的關係之後,還有一個必須說明就是資本主義獲取利潤如何以宗教來解釋。作者提到:


一切生活現象皆是由上帝設定的,如果上帝賜與某個選民獲利的機緣,必定有其目的。所以虔信的基督徒理應服膺上帝的召喚,儘可能的利用此天賜良機。要是上帝為你指明了一條路,沿尋它你可以合法地謀取更多的利益,而你卻拒絕它並選擇不那麼容易獲利的途徑,那麼你會背棄從事職業的目的之一,也就是拒絕成為上帝的僕人。⋯上帝的聖訓是你須為上帝辛勞致富,但不可為肉體、罪孽而如此。(1991[1904-05]: 129


獲利是如此,在花費時也是如此。不可將上帝賜與你的財產當作自己的財產,而花用在慾望、享受上,這些財產都是上帝的財產。因此人在世俗生活中不可以浪費,時時刻刻都要服從上帝的規範,要保持理性,因為這都是上帝的意志,不服從、符合規範的人就是背離上帝。

Weber 的討論中,為人們每天面對的世俗生活找到宗教上的定位(包括固守職業崗位、以最高效率獲取利益),甚至將世俗生活變成一種極為重要的宗教活動,因為這樣可以榮耀上帝。不同於 Durkheim 在討論世俗生活時,將每天面對的世俗生活作為神聖的相對,禁絕世俗活動時才能有神聖的宗教活動。在 Weber Durkheim 兩人的概念中都有神聖與世俗兩種範疇的概念,但是 Weber 是將世俗作為增進、體現神聖的工具,世俗附屬神聖; Durkheim 則是認為神聖既是由世俗中區隔出來,也是透過世俗來表現,如禁止神聖與世俗的接觸、禁止世俗行為來表現神聖,或是神聖透過禁忌的方式影響世俗生活。以 Durkheim 自己的話來說,它概念中的世俗是消極的, Weber 的世俗生活則是積極的。 Durkheim 認為宗教是社會再生產的關鍵時刻,神聖與世俗的交替構成整個社會生活; Weber 的社會再生產則是在世俗生活中,而且因為(理性的)世俗生活就是體現神聖,所以社會生活就是世俗生活。


參考書目


Durkheim, Emile

1998[1915]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芮傳明、趙學元譯。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Weber, Max

1991[1904-05]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于曉、陳維綱譯。臺北:唐山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